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曾经在亚洲称霸的大清帝国逐渐走向没落,昔日的辉煌不再。特别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,作为亚洲传统强国的清朝被新兴的日本打败,最后的尊严也荡然无存。甲午战争后,列强纷纷加紧对中国的侵略,作为列强中“最爱挑事”的英国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。英国军队联合英属印度的军队,分别在1888年和1903年两次入侵西藏,占领了藏南地区,并在西藏内部扶持亲英势力。由于当时清朝自身难保,无力将英国人赶出西藏,但始终没有承认英国扶持的傀儡政权。
为了全面控制西藏,英国人暗中支持西藏傀儡政权,并三次对西康地区发起军事行动,企图占领这一川西要地,切断西藏与内地的联系,制造所谓“独立”的假象,其野心昭然若揭。面对这种危急形势,当时的明智之士意识到,要稳固西藏的统治,保住这片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必须首先治理好西康地区,将其建设为连接西藏与内地的战略要地。西康位于今四川省西部,地处四川、云南、青海、西藏四省交界,是青藏高原与内地的过渡区域,控制着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,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,但国家的衰弱状况并没有改变。北洋政府接管政权后,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。内地战火连天,更没人关心遥远的西康地区,那里成了土匪和军阀的乐园。到了1928年,国民政府通过北伐基本统一了全国,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,在长城以北设立了热河、察尔、绥远、宁夏四个省,统称为"塞外四省"。同年8月,西康和西藏的代表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,希望将康藏地区划分为三个省。但由于西康地处偏远,交通不便,加上邻近的四川还在军阀控制下,国民政府的政令连四川都无法贯彻,更不用说遥远的西康了,所以这个建省提议再次被搁置。
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日本军队迅速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,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几乎全被敌人控制。面对严峻形势,国民政府不得不将首都迁移至重庆,西南地区由此成为抗战的最后堡垒。随着大量中央军队进驻西南,国民政府成功掌控了四川地区。此时,西康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,它不仅是连接西南与西北的交通要道,更是通向印度和缅甸的关键通道。鉴于此,国民政府于1939年元旦正式设立西康省,以康定为省会。西康建省后,先后修建了康青、康滇、康川三条公路,并开辟了一条连接四川、云南和印度的国际运输通道,再加上西昌的小庙机场,共同构成了著名的"驼峰航线"。随后又修建了中印公路,通过这些渠道接收国际援助物资,为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1942年,日本军队占领缅甸,切断了滇缅公路,并入侵云南西部,企图从云南进攻重庆。这一局势导致重庆人心惶惶,外国使节甚至开始撤离侨民,国民政府也考虑将首都迁往西康的重要城市西昌。由此可见,西康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极为关键,毫不夸张地说,它是抗战的最后防线和坚固堡垒。
1950年3月27日,解放军拿下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西昌。紧接着,他们解放了西康地区,并以此为起点,向拉萨挺进,最终解放了西藏。这片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地区,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
1955年,国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,决定取消西康省。具体划分是以金沙江为界,东边归入四川省,西边并入西藏自治区。西康省在历史上作为连接川藏的重要区域,为维护当地安定和增进民族和睦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